2012年9月22日 星期六

QE3 的謬誤

9月14日,美國聯儲局終於忍受不住了,正式推出第三輪量化寬松(QE3),并把超低息承諾延后至2015年年中。美聯儲宣布,從即日起開始行動,該局將會增加購買按揭抵押證券,但不包括國債,每月購買額度400億美元。

但真的有利經濟嗎? 真的能帶動股市嗎?答案不能。而今次我會詳細寫曬所有睇淡既原因- 亦都係我今年最後一次既blog。如果劇本不如我所想,我會以後消失。


首先- 先看返我之前寫關於QE3既文章:

大市會跌,經濟會死,QE 3會出但係都死
http://dragon-stock.blogspot.hk/2012/05/qe-3.html

歷史,將來,民主,衰退

http://dragon-stock.blogspot.hk/2012/05/blog-post.html

此QE不同彼QE

今次QE3購買的目標係按揭抵押證券,但不包括國債,每月購買額度400億美元。

QE1在短短三個月中向美聯儲向市場釋放了超過一萬億美元的流動性;QE2實施6000億美元 的「量化寬松」計劃(QE2)。今次每月400億,而且目標唔係國債,而係按揭抵押證券,目的係減低按揭利率,及為銀行吸毒債。點解係毒債,大家留意美國樓市仍然係低迷,之後會係下面再講美國樓市。但係依家超低利率下,用QE3減低利率真係有用?


再講,今次「無限」QE真係禁多水? 每月400億美金,即係幾多?每月HKD3000億左右,真係禁多?大家睇下美國每日成交量幾多錢,大陸A股成交量幾多錢,再睇下每月QE3既錢,再諗下會唔會有QE1同QE2一炮過禁有氣勢,何況今次唔係買國債?


另外美國政府每周拍賣短債約600億美元、長債每月也有1400億美元。聯儲局一般包銷約四成計,亦有1520億美元。以上是非常保守的財政下計算,以最近兩三年計,則每月約2675億美元左右(尚未包含MBS,ABS及其他資產),每月增加400億美元,實在算不了什麼。


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


至2012 年9 月12 日為止,聯儲局的資產淨值是546 億美元,持有資產28,250 億美元,資產是淨值的52 倍,過度投機(overtrade)的程度。貝爾斯登及雷曼的高槓桿引起的危機如今仍然記憶猶新。而聯儲局真的可以無限期進行QE及融資嗎?


答案係不能!當然佢可以用惡性通漲既方法去換,但後果相當嚴重!



而且財政懸崖Fiscal Cliff正在迫近!


財政懸崖





所謂“財政懸崖”,指一系列稅收削減及財政刺激措施將在今年底至明年初集中到期。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有兩件。第一,如果美國國會不修改相關法律,布什政府時期的減稅政策將於今年年底到期。第二,根據去年夏天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圍繞債務上限談判達成的協議,在減赤“超級委員會”未能達成一致的情況下,自動減赤機制將於2013年啟動,預計將在10年內共削減聯邦政府開支1.2萬億美元。

去年債務上限協商達成的協議,如果兩黨“超級委員會”不能達成一致,將自動削減聯邦支出,其中國家安全支出和權益支出將分別縮減大約6000億美元。如果該問題不能得到解決,將導致市場出現巨大不確定性,包括對政府可能關閉的擔心。另一個問題是布什時代降低個人所得稅、股息稅和資本利得稅稅率的減稅政策。奧巴馬在2010年延長了這些政策的期限,但按規定將在2013年1月1日再次到期。在此方面,需要關注的關鍵日期包括眾院多數黨領袖EricCantor確定在8月3日眾院休會前進行的表決,如果未在該日期前達成決議,則推遲到2013年1月1日前表決。取消減稅將帶來更多政府收入,但也可能對經濟活動產生負面影響。因此,美國財政政策轉向更加緊縮的新方向。

所有措施在2013年的展期成本約5000億美元,約占美國GDP的3.8%。而目前美國經濟復甦剛蹣跚起步,增速僅為2%​​左右。“財政懸崖”對於經濟的重大影響可想而知。

值得注意的是,按馬斯特里赫特標準,美國債務水平已經超過歐洲平均水平。按經合組織的標準,美國債務也已經在2011年超過GDP的100%。

美國經濟差

有人講,美國經濟好阿,無QE3都無問題啦!錯啦,失業率其實好嚴重!事實上,經已講左好多次,美國勞動人口減少係因為勞動人口的定義將長期失業的勞工視而不見,事實上大部份人仍然失業!最近一次公佈既失業率係8.1%,有改善?只係數字遊戲!



新興及歐洲國家將被QE玩死

無可否認,美國出QE3目的是為了將新興及歐洲國家玩死,將要將惡性通漲及維持美元霸權地位!

高油價,農作物失收進一步打擊新興國家經濟!巴西財長吉多-曼特加(Guido Mantega)警告稱,美聯儲推出更多量化寬鬆的“貿易保護主義”舉動將重燃匯率戰,並可能給世界其他地區帶去嚴重後果。 他稱,這種流動性正在壓低美元,旨在提振美國出口。曼特加在巴西現任總統和前總統手下均任財長一職,他目睹了巴西經濟從滿懷自信的蓬勃發展變成今年的近乎停滯。 


而且另一目的是可以抵消歐元的跌勢,維持美元霸權地位!


歐洲真的沒事嗎?


歐洲央行宣布無限量買短債,真的可以解決了嗎? 西班牙在ESM出資佔11.9%,即約83,325.9M歐元,但係自己比錢買自己債,塘水滾塘魚,真的是解決的方法嗎?


而且無限量購買歐債的條件有三:

第一,需要拯救的國家要事先提出申請;
第二,要提供符合審慎理財的預算;
第三,要實施緊縮(Austerity)政策。

換言之,受惠的國家要接受監管,喪權辱國。德拉吉的方案根本行不通。

而且歐洲央行持有的資產合共3.085萬億歐元超過資本的比率有如對沖基金,萬一出現虧損,請問如何善後?意大利、西班牙有能力分擔嗎?



太陽黑子經濟周期

太陽風暴跟經濟周期有緊密的相關性,今年正值太陽黑子高峰期,許多研究都指出太陽黑子高峰期,通常係大蕭條。




美國科學家警告認為,2012年的強太陽風暴將給地球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它的影響力將滲透到現代社會的每一個方面。在發出警告的專家看來,太陽風暴給地球的影響可能是“多米諾骨牌式的”。試想,當電網變得脆弱和不穩定,與供電息息相關的行業也將成為受害者:制冷設備停轉,冷庫里大量的食物和藥品失去儲藏條件而變質;水泵突然停止運轉,社區的居民飲水成為難題。此外,由於衛星信號中斷,GPS定位系統也會因此成為廢物。事實上早在1859年就發生過類似事件,當時的太陽爆發竟然導致電報線燒毀。當然,現在地球上布滿了有線和無線設施,但這些設施都難以經受太陽風暴襲擊的考驗。

而今年年尾,預計正是太陽風暴的高峰!


金融占星學

占星學上,今年美國有木星貴人底下,令到美國牛氣沖天。而到十月,木星逆行,而10月6日開始土星進入天蠍座及冥王星在摩羯座,表示變革,而冥王星及天王星逆行表示債務,可能解各國要對處理它們的債務問題,直到2015年。是指財政懸崖嗎?

而到11月,水星逆行及日食相繼發生,亦是不利股市的信號,水星逆行會將波幅放大,而日食表示不祥-今年日食表示流行病,水災等,而在占星學中,要留意以下日子 - 22/9 - 30/9 - 5/10 - 31/10 - 5/11- 22/12- 個人認為最快10月,最遲不過11月最後一個大跌浪會發生。


美股走勢

美國今年成交大量萎縮,整個升浪全靠蘋果帶動,多過QE!

2012年8月23日蘋果收市價662.63美元,市值6,210億美元,是歷史上最大市值的股票。

微軟(Microsoft)在1999年12月的市值為6,150億美元,但以2012年8月23日收市價30.25美元計算,市值只有2,530億美元,與歷史高峰比較,下跌了58.9%。攀上高峰前的走勢大同小異。但蘋果業績基數愈來愈大,而且真的每代產品都有保證賣座嗎?



值得一提!周二派成績表的聯邦快遞(FedEx),其業績卻可及早為美企業績帶來啟示。一方面,聯邦快遞的季度業績期為2月、5月、8月和11月,較一般美企 早了1個月結帳,另一方面則聯邦快遞與另一家同業聯合包裹服務(UPS)的業務涵蓋一般文件以至藥物甚至汽車零件的輸送,其業績是好是壞與經濟活動掛鈎, 自然能起到一葉知秋的效果。


在此之前,UPS於7月已下調其盈利前景預測,稱客戶信心因歐債危機及美國財政懸崖逼近而受損。FedEx其後發出盈警,稱全球經濟放緩及製造業活 動下降,將會損害其利潤,而陸續亦有其他公司發出盈警,包括晶片生產商英特爾及英國著名奢侈品零售商Burberry相繼指全球需求疲弱,盈利前景難以樂觀。


而美國2011年SPX的走勢圖跟今年比較仍有不少相同之處,10月/11月係傳統淡,今次?


而美股約4年見一次底,今年正正係第4年!

恆指走勢

在月線圖中,恒指仍在三角形中運行,但我睇係一定要穿一穿,但只會係假穿,時間可能係中秋之前機會最大,如果係真QE,一定跌1000點殺曬你倉,點比你放心買貨,比曬錢班師奶賺,何況今個月買曬都係400億美金!

而且今次高位必定不高於21600-21700。秋天係一個傷感既季節。

大家諗下今年3-4月,歐洲出LTRO 2(多錢過QE3),股市升,日本出QE,結果?當時好多人笑我,鬧我,同今日一樣!


2012年9月8日 星期六

樓市的周期性


今日再講多次樓價,近期樓市好似去左牛3一樣,到底係唔係真係禁勁?我打算再一次用周期性去分析樓市。

上圖係美國由87年到依家09年既樓價指數,平均5-6年一個周期,而之前我亦講過香港平均樓市6年一個周期,1997 => 2003 => 2009=> 2015。

如果以上面的推測,2015年樓市會見到一個底點。

而CY最近樓市十招,同97年有一個同通點。  新既樓市十招,預計今年至2015年,每年平均僅有不多於1﹒3萬個單位落成,雖然遠低於1996至2000年每年2﹒5萬的新供應水平,但看下圖,下圖98年推出八萬五之後,及今年中原指數創新高,是否走勢上十分相似?

我預測的低點,正正是CY增加供應量相繼落成的高峰。

但經濟上,香港統計處(8月10日)公佈的數據顯示,香港第二季度本地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1.1%,季率下降0.1%;同時,統計處宣布將今年全港經濟增長預期從1%-3%調整至1%-2%。

同時7月份香港整體出口和進口貨值均告下跌,兩者分別同比下降3.5%和 1.8%。

但在高通漲,人工無加,經濟差的環境下,多少市民可以買得起樓?難到真的有十幾個人,去搶間居屋?

 
 所有野必定有佢既周期性,不論恒生指數,及中原指數,物極必反,亢龍有悔。

政府及政棍,打倒地產霸權,香港只會死得更快 。好快到2015年,你會聽到班政棍鬧CY搞倒樓市,要佢唔好再起公屋同屋居。

總結:祝君好運



 溫故知新
九七年,樓市同依家好似:
 早在九十年代初樓市掀起第一輪炒風時,金管局已規定各銀行嚴格執行「七成住宅按揭上限」,並指引銀行頂多把四成資金做住宅按揭生意。這樣既可大大減低製造負資產的機會,也避免重蹈九十年代日本不少銀行出現大量呆壞帳的覆轍,因為本地銀行最多只能借出樓價的七成,讓餘下的三成變作緩衝,倘若樓價真的下挫三成,物業還不致於淪為負資產,銀行也不會有壞帳的風險。舉個例子來說,一幢價值一千萬元的住宅單位,向銀行抵押,頂多只借到樓價的七成,亦即七百萬元,業主需要自行籌措餘下的三百萬,才買得起。要是日後樓價跌到八百萬的話,這個貶值了兩成的單位還不算是真正的負資產,因為把這個單位賣掉的話,銀行仍可順利收回七百萬元貸款,業主也可分得剩下的一百萬。只有樓價跌破了七百萬元,物業才淪為負資產。

可是誰也料不到,樓市竟在金融風暴後崩潰。泡沫爆破不到一年,樓價暴挫近半,跌穿「七成按揭上限」所設的三成緩衝。於是高峰期置業的業主,瞬間淪為首批負資產,好像九七年推售時萬人空巷的屋苑「灝景灣」,日後即被諷為「浩劫灣」,其業主莫不遭殃。以上述例子來說,住宅單位在金融風暴後只值五百萬元,比銀行借出的七百萬還差兩百萬。本來銀行也不急於催逼自住的業主立即填補這兩百萬的差價,只向「物業投資者」(炒家)追討,然而經濟惡劣,減薪裁員風起,一些失業或大幅減薪的業主便無力繼續償還銀行貸款,唯望大屋換小屋以減輕債務負擔。偏偏樓價大跌,賣樓之後只能收回五百萬,還欠銀行兩百萬,也就沒有餘錢換一所小屋。當他們沒錢補回兩百萬的差額,便只好自行申請破產,又或是連續半年拖欠償還按揭(俗稱「斷供」)後,遭銀行申請破產,弄至身無分文的境地,置業前自行籌措的三成首期亦化為烏有。到了最後,銀行把單位沒收,然後在二手市場待價而沽,而這類單位便叫作「銀主盤」。

無論銀行或業主,誰也不願把情形弄至如斯田地。由於樓價暴跌,銀行賣出去的「銀主盤」肯定虧本,只圖減少損失而已。業主也不欲淪落到破產的地步,眼巴巴看著房子被沒收,畢生積蓄就此賠光,僅能在搬離以前把房子盡情砸爛,讓銀行接管破爛的單位。因此儘管恐懼(失業)和(對董建華)怨憤交集,負資產者還是咬緊牙關撐下去,繼續「供死會」,寧願債務重組,延長還款年期,或是看準利率在O一年起大跌,跟銀行商討減利息,乃至轉向另一間收取較低利息的銀行借貸(俗稱「轉按」),一小撮走投無路的業主甚至「鋌而走險」,靠高息的信用卡透支來渡過難關。當中最著名的負資產者,莫過於炒燶多個豪宅的藝人鍾鎮濤,捱了近五年以後,才在O二年支持不住,破產收場。全靠負資產業主拼盡全力償還銀行貸款,不肯輕言放棄,隨便宣告破產,加上金管局老早設下三成緩衝,泡沫爆破幸運地並未帶來嚴重壞帳問題,也就沒有拖垮銀行體系,情形比九十年代的日本或O七年起備受次級按揭(次按,sub-prime mortgage)困擾的美國好得多。

儘管如此,樓價繼續下滑,等於越來越多人加入負資產行列,連樓市暴跌後才置業的業主也一同遭殃。事源特區政府於九八年的眾多「托市」措施中,已藉著准許地產商提供第二份按揭(俗稱「二按」)等措施,變相放寬了七成按揭上限,縮減了昔日的三成緩衝額,讓人們不用準備太多首期便有資格買樓,藉此「托市」。最初金管局把銀行借貸比率放寬至八成半,惟樓價仍不住下挫,只好繼續放寬,最終讓業主可以從容拿到高達九成半的貸款,弄得不少人因此而上了董建華的「賊船」。


不僅政府催谷市民買樓,銀行亦復如是。香港經濟在金融風暴後一池死水,很少人向銀行借錢做生意。於是銀行在樓價大跌一半以後,趁著資金充斥,無處可借,加上業界取消了利率劃一制度,放寬競爭,遂不斷削減房貸利息來兜生意。過去人們不易借到錢置業,不但難以取足七成貸款額,利息更要在「最優惠利率」(prime rate,P)以上,加添百分之一到三的風險(P+1~P+3)。及至樓市崩潰,借貸利息竟比「最優惠」利率還要低百分之二以上(P-2),使「最優惠利率」這個名詞成為名不符實的笑話,人人都可拿到比「最優惠」更優惠的利率。哪怕香港已有無數負資產,銀行就是看準香港人死不破產、咬緊牙關還錢的精神,競相減息來爭奪「風險最低」的房貸市場。最終誘使一小撮不受裁員威脅的人或新婚夫婦置業,繼而淪為「負資產」。

總而言之,這一批新的負資產人士,以為躲過泡沫後會撿到便宜貨,卻通通「上了當」,使後來想置業的人卻步。董建華或會推搪第一類受害最深的負資產,是港英政府埋下的「地雷」所致,卻不見得可以避開新一批負資產的滿腔怒火。儘管「八萬五」已「不存在」,但樓市一天未恢復過來(最多跌約七成),董建華和「八萬五」還是要繼續被群眾破口大罵。自OO年九月立法會選舉前夕開始,負資產問題被議員拿到議程上討論,自由黨更在OO年六月底破天荒首次遊行,組織千多名負資產人士上街。民主黨和民建聯在選舉後亦提議政府撥出數十億,甚至數百億元作「減按基金」,替負資產業主減輕負擔。不過基金所需的實際金額難以估計,有人更質疑這是天文數字,最終政府否決此建議。政府對負資產人士最大的幫助,只是開設「供樓利息免稅額」,或者透過「按揭證券公司」,在O二年起提供負資產轉按計劃等,作用極為有限。唯有等到樓市和經濟復甦,一眾負資產才真正有轉機。